当前,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的手段愈发多样和隐蔽。在我们身边,有哪些常见的金融犯罪?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到底是什么?投资过程中,应该如何准确辨别这些金融陷阱,守住我们的“钱袋子”?
陈某、唐某在没有相关金融资质的情况下,通过业务员散发传单、召开宣讲会等形式公开宣传,并以高额年化收益为引诱、承诺还本付息,以销售理财产品以及股份认购合同等名义,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。截止案发,陈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000余万元,未兑付金额2000余万元;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900余万元,未兑付金额700余万元。太仓市检察院以陈某、唐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起公诉,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二人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1.警惕非法集资陷阱。
高息诱饵莫轻信,对“保本高收益”“稳赚不赔”等宣传保持警惕,尤其是未取得金融资质的主体以理财、股权众筹等名义吸收资金的行为,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。虚假项目勿参与,警惕虚构“养老项目”“新能源投资”等噱头,通过伪造合同、虚假宣传诱导投资的骗局。
2.严守贷款法律底线。
申请贷款需通过正规金融机构,如实提供材料,切勿伪造流水、虚报收入或勾结中介骗取贷款。与中介合谋虚构材料套取贷款,即便未直接占有资金,也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。
3.拒绝洗钱与账户滥用。
坚决保护个人信息安全,不出租、出借银行卡、支付宝等账户,避免被用于转移电信诈骗、赌博等非法资金,可能构成“帮信罪”或洗钱罪。
4.全民共筑安全防线。
选择合法金融机构办理业务,发现可疑线索及时向公安机关、金融监管部门举报。增强风险意识,守住“钱袋子”,护好幸福家!
— END —
来源:青岛金融安全卫士
- 上一篇:已经是第一篇文章了
- 下一篇:28起学生被骗典型案例,请全体学生、家长收看,务必提高警惕
